創校史:走過從前
民國六十一年底自由華僑聯合會成立,悶在心裡想到中文教育如不能即時提倡,中華文化在阿根廷這偏遠地區可能要斷層,創辦中文學校的想法時時湧現,促使我和有相同看法的同道商量,第一次招開籌備會議試探家長們的反應,只因到了三個大人而流產。過了兩個星期不死心再來,總算有了回響。翌年的四月七日正式開課,當時僅有初級、高級兩班,二十幾個學生,為了顧念學生家長在週末的生意黃金時間無法接送孩子,我們經常以自己的車子接送同學上下課,這與創立之初,借用一位老僑胞的房車、儲藏室權充教室、課桌椅也是僑友捐助的木板,幾個人自己敲敲釘釘而成,學生不收學費,老師不支車馬費,為了開創風氣的奉獻,都是極其使人感念的事,班主任請東吳同學林祥開兄,高倩梅、楊鳳兩位師大出身的老師分任初、高級級任老師,十八年後的今天,林、楊兩位早已移居美國及加拿大,高老師還堅守在教育崗位,為尊稱為「元老老師」。每星期必來的黃主任等於是初期的褓母,都求神賜福給他們付出的愛心。
借給我們的「校舍」的老僑友去了香港,他的下一代受了某方面的壓力,不願再借,又不方便說出口,把我們的克難桌椅扔在園子裡,等於是逐客的警告,強忍住氣,把課桌椅放回原處,若無其事的又維持了兩個禮拜(當時學生們不知道有這一幕)。
一位好心神父的幫助,兩個禮拜後,我們借到Serrano 2300號一所天主教女校上課,一借就是五年,其時增添一班成為三班,多了一些大孩子,因為天主教的老建築有講究的鑲花玻璃門,精力過剩的孩子,壓制他們不能在天井裡踢球,他們就乖順的以洩氣的小皮球或是飲料瓶蓋權充足球過乾癮,現在想想都感到愧對孩子們,沒能給他們一個適合的環境,儘管我們是如此的遷就,五年後(六十八年)暑假完畢,開學的第一天,怎麼叫門也不開,在毫無心理準備下,我和老師帶著孩子們去附近的植物園舉行開學典禮,勉勵學生們:「在校長求學的抗戰時期,野外上課是常事,不因物資缺乏而鬆懈了學習的意願,這種重慶精神領導我們贏得抗戰的勝利。今天在植物園強過野外,讓我們獲取一個教訓,沒有自己的校舍,依人籬下永遠仰人鼻息,人要自強才能成功。」自此以後,上課地點暫改中華基督教會。在天主教女校時代可記的事:
- 幾位原先在國內大專學校任教的教育界先進,自動來學校任教,師資更為堅強。
- 在商務處服務的李載陽兄更是全心投入教孩子們三字經、千字文和成語故事,活潑生動,課餘提著開水壺陪孩子們打球,自己吃素,請學生們吃烤雞,烤肉,深深吸引孩子們的心。
- 中文學校成為「觀光」節目,國內來的各界人士都要來看看,不足千人的華僑社會有個何等樣的中文學校,獲得好評外都願意把這個信息帶回國內。
- 住在學校附近的張士師先生,燒開水,一壺壺提來供應學生,都是愛心的表徵。
在中華基督教會這段時光是學校最黯淡時期,教會的設備原本就不適合學校,可以利用的空間、可以上課的椅、櫈全都用上,沒有桌子,書本和筆記本攤在膝蓋上照樣可以記筆記。明知在教會,增加教會的麻煩,學生們也不便,如何能加以援手呢!
兩次被趕的教訓促使我們這批傻子要建立會館兼校舍,明知這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天下事初初看來是苦難,到後來苦難卻是變相的祝福,如此我們就分批招開籌備會,成立籌建委員會,捲起袖子分頭募捐、設計、購地、發包、購料、監工,不分彼此目標一致,要讓我們的下一代,有屬於自己的天地,在這段時間,學校暫借Rio Bamba 650號,進入另一個紀元。Rio Bamba這是一所天主教男校,占地整個Manzana,建築也雄偉,還是那位愛心神父代為商借,因為要支付清潔費,向學生收取少數學費來支應,教師們才有約十塊美金的車馬費,聊表學校的敬意。當初推廣中文教育的風氣也慢慢看到成效。在等候的三年中,可記的事:
- 班級從基礎、初、中、高四班改為忠、孝、仁、愛、信五班,上課時間三至六時四節課,課程除國語文外,有體育、美術、音樂。
- 六十八年、七十年分別由葛道爭、劉惠宜同學獲得僑聯總會主辦全球性華僑學生徵文比賽第二名、第三名,是本校在全球比賽中首次得獎。
- 同學們對長輩們在僑界發動募捐籌建會館兼校舍獻上一己之力,函請家長支助捐贈食品飲料在元旦集會時義賣,所得全數呈繳籌建委員會,款雖不多,心意可嘉。
- 學生放學,我例必在門口送他們,直到都散去才回家,一次一位同學家長忘了來接,我就陪陪他,他見我不走問道:「校長,你的家就住在這裡嗎?」我告訴他不是,他側著頭一臉稚氣帶著疑惑:「我以為學校是校長的,校長就住在這裡呢!」在孩子的心目中,校長是大人,他哪知道這所借用的學校,我們僅僅是五間教室週末的過客利用者而已。
會館兼校舍———民國七十一年六月廿七日會館兼校舍的落成使用是僑界的大事,在中阿兩國國旗前導下揭開「為國祈福」的序幕,大夥祝福這所全僑心血的凝聚會館兼校舍的落成,當時流行的一句話「有形的建築代表無形的僑心」這顆心代表團結也代表愛我們的下一代。雖然禮堂兼教室以塑膠布屏風間隔,設備不臻理想,可是學生人數隨著僑胞人數急速增加,從遷入會館初期的六班一五六人至七十四年三月以急增至十四班四七四人,每年呈百分之五十的成長,以上下午分成兩班制仍不足緩和過度的膨脹。想到學生受教有一定的限度,立在屏風旁一邊琅琅書聲壓蓋過另一班老師為同學的講解聲音,老師非得提高嗓門,同學不能聽清楚,形成高嗓門的競賽,師生同感會館不是教學的理想環境,同時學校人數多,相對的活動空間小,一下課就擁向大門外,雖然在人行道邊的行道樹園以粗繩紅旗示緊不要越界到街上,難免孩子們嬉戲追逐就超線越過街,時時擔心車禍,形成心理上很大的壓力,祈求神佑總算沒有出過事,平安過來。
因著華僑人數急速增加,學校的場地設施無法趕上,想到一勞永逸應有獨立的校舍和成立正式的學校方是正途,奈以個人能力有限,阿根廷僑界也因處於經濟不景氣,雖在國內憑著私人關係募捐了一點建校基金,當時約合台萬七千餘美元,杯水車薪無濟於事,僑聯會的理事會認為成立正式雙語學校尚不是時候,建校的事就在原地踏步,可是孩子們接受祖國文化教育不能因環境不理想而等待,退而求其次與老師們商量的結果唯有遷校,走到以前租借學校的路,要突破的困難:一是找到適合而又肯出租的學校,二是取得家長與僑聯理事會的共識,雖有阻礙一一克服。
七十四年八月遷入Scalabrini Ortiz現址,在遷校初期學生人數一度下降,隨後又直線上升,曾創七百五十人高峰,可見學生與家長認定有一個合適的學習環境是必要的。
在自己建立的會館兼校舍中,前後三年中可記的事:
- 確立學制,一至九年級一如國內小學至初中,小學六年分八年授畢,尤以啟蒙的一年級分兩年授課以打好基礎,也是多年來摸索實驗方始定案。
- 在七十二年開辦「特別班」為超齡學童從未接受中文教育者專設,仍從首冊注音符號開始,加速進度,一年後分發適合心智的班級,倒也搶救了一些原本無緣識得中文的年輕人。
- 七十三年有九年制第一屆畢業生,畢業生宋凌蘭等十名報請僑務委員會准予核備。參加各類全球性華僑學生比賽迭創佳績,皆是學生努力、家長老師教導有之。
遷入Scalabrini Ortiz 2840 現址到執筆時止,學校進入十八個年頭,個人與學校也有十七年的歲月關連,從初步構想到籌備、開設以至第一屆十二年級畢業是始終參與其事的一員,有段時期按照僑聯的核定公佈學校的章程,設有校務管理委員會,也被推舉為創辦人參與校務管理,可說關係密切。學校的刊物「成長」紀錄成長的路,走過的腳踪一步一腳印,即是花了多少人的心血所累積而成,回顧與展望是成長的過程中所必要的,十七年的點點滴滴讓我感到:
- 心血是不會白費的,學生、家長、老師共同付出心力,使這棵幼苗漸漸成長,不但學生個人得益,也因接受中文教育的風氣已開,促使其他同學不敢落人後,阿根廷在僻遠地區中,儼然是中文教育的強勢地區。一位學生家長從台灣回來告訴我,他的孩子回到國內與同年齡的堂兄弟、表兄弟相交,不但溝通無碍,而且中文程度也不遜於國內,足以說明心血是不會白費的,祇要持之以恆。
- 中文教育停頓在週末型還是要突破成為雙語教育,是應該為之思考的問題。週末型有他的功能和效果,是否就停頓在此一階段。要突破成為雙語學校,這筆可觀的基金何處求,誰又為之操心!否則在阿根廷獨闢阿根廷獨闢正式的中文學校,要求諸於第二代,恐怕更難了。
- 阿根廷現在有三所中文學校,其目的皆在延續中華文化,使中華子弟得益。主其事者必有使命感視之為良心事業,僑教主管機關應該發起各僑校老師交換心得使中文教育更落實更有效。
另外假成長的篇幅有點說明。當我決定十二年制第一屆畢業時,秉承的校務工作應該告一個段落,雖然本屆理事會曾經通過繼續䀻請,推請正副理事長枉顧舍下來徵詢我的意見,還是謝謝他們的厚愛,凡事皆要有個段落,同時休息一下,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
關心的朋友,曉得我決定卸下仔肩,來問我是否因著不悅耳聲音的原故,告訴他在一年以前即已決定並已上書理事會在案,他即頗為惋惜的說:「十七年的心血太可惜了」我告訴他,不知您所謂的可惜何所指?若指我個人,一點不可惜,因為我從沒有把學校當作自己的,同時心血也沒有白費,成果都歷歷在目。至於學校一切已上軌道,不會因更換校長而影響學校的進度,經過解釋他也感到釋然。這段小插曲提供正在成長中的同學們,在人生的過程中必然會臨到這些事,你該如何去面對,如果一生都沒有遇到反倒要為你可惜了。
感謝理事會明智的揀選,譚校長來主持校務,家長、老師呵護著你們成長,有艱辛、有苦澀,換回來是喜悅、豐富,更要知福惜福,曾經伴著你們同行的老校長,休息了一陣子之後已跨出了一步,願我們同在僑居的阿根廷同行同步,開創美好的明天。
創校校長 楊鎔鑑